近日,《人物》发表的一篇名为《外卖骑手,困在系统里》的报道,引发了大家的强烈关注,该篇报道引入了大量的真实数据、资料,经过长时间的跟踪走访、调查,进一步揭露了外卖骑手真实的生存状态。
那一组组的数字,看得人心惊胆战。
2017年上半年,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数据显示,在上海,平均每2.5天就有1名外卖骑手伤亡。同年,深圳3个月内外卖骑手伤亡12人。2018年,成都交警7个月间查处骑手违法近万次,事故196件,伤亡155人次,平均每天就有1个骑手因违法伤亡。
这不是一组组简单的数字,每个数字背后代表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。
作为消费者,我们从来不知道,我们日常的外卖点餐背后,竟然蕴藏着如此大的安全危机。
《人物》直接披露,外卖员已然成为一个高危职业。
9月8日零点,两大外卖平台之一的“饿了么”率先发布声明,表示会尽快发布新功能,在消费者结算付款的时候,增加一个“我愿意多等5分钟/10分钟”的按钮,消费者可以根据这一按钮自行选择。
这一举措刚出来时,受到了大部分人的赞同,在央视新闻微博针对此事发起的投票调查中发现,刚开始有超百分之74的网友投反对票,可随着时间推移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赞同,愿意支持平台设置“多等5分钟功能”。
然而,这种设置“多等5分钟功能”的举措究竟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将责任转嫁给消费者呢?
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对此表示了坚决反对。
他认为,解决这个问题,要靠平台和监管,不能“甩锅”消费者;另外从人性角度来说,一旦消费者很温暖,选择可以多等5到10分钟,外卖小哥先送不选这个选项的客户,然后再送给选了这个选项的客户,最后再次出现越宽容、越温暖的人越吃亏的现象,这不合适。
媒体在此时站了出来了,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力量,至少作为小编,是很感激还有这么一位清醒的媒体人,愿意在一边倒的情况下站出来,表明立场,而不是人云亦云。
作为主流媒体,在一些面观点面前,不应该跟风报道,而是应该保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,以公众媒体的知名度去影响一部分人,让大家从不正确或未意识到的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中扭转过来,让整个社会以一种良性公序的方向发展。
好,我们再说回事件本身。
这种“多等5分钟功能”的设置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外卖骑手的安全送餐问题吗?!
《人物》上调查有报道,在整个系统中,最无解的部分在于,在让骑手们越跑越快的推手中,也包括骑手自己。
这是一个更大、也更不可见的游戏——外卖员每跑一单的任何数据都会被上传到平台的云数据里,作为大数据的一部分。大数据会计算出每一位外卖员奔跑送餐的速度,而所有的外卖骑手们在这样的铁面无私的算法面前,都面对着超时的惩戒,为了让自己不被超时,唯有让自己跑得更快。
当他们跑得越来越快,系统设置的送餐时间也可能会越来越短,毕竟,大数据的算法最终取决于送餐员实际的送餐速度。
这是一种恶性循环。
骑手跑得越快,大数据算法计算出的送餐时间便越短;送餐时间越短,骑手就得跑得更快。
而“多等5分钟功能”的设置并不能让他们真正停下来,或许,这多出的五分钟,会被他们利用起来做其它用途,比如,先送急单,比如多接一单顺路的,等等。
我们不清楚每个外卖平台对于送餐时间究竟是如何算法的,据他们透露这是行业机密,但这种算法所暴露出的越来越多的不合理性应该让算法有所调整。
现在的外卖员是一个非常宠大的群体,里面除了一些年轻的小哥,甚至出现了一些女骑手,每个人骑手的体力本就是不一样的,应该结合所有人的身体情况,在了解了大众对于送餐时间的最大接受程度的基础上,从新考量,大数据毕竟只是一组数据,是冰冷的,它可以作为一项决策的依据,为决策提供数据上的支撑,但不应该是决策本身。
而在重新设置了一个送餐时间后,还可以对于外卖骑手加入另一些硬性的要求,比如:
1、把安全送达纳入奖励机制,将安全机制作为考量一个外卖员的首选;
2、为每个外卖骑手购买意外伤害险;
3、设置每人每天的接单限制;
4、将商户的备餐时间从外卖送餐时间中剥离开来,由商户造成的延误由商户自行承担;
5、提醒每个消费者提早一个小时下单,设立提早下单红包
等等
......
当然,以上只是一些建议,究竟要怎么改进,还是要看平台自身的规划。
随着大数据的兴起,数字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当下一种新的生活模式,它一面给我们带来更加智能便利生活的同时,也给我们带来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毕竟目前,这还是人类主宰的社会,希望所有决策在冰冷的数字化的基础上,能加入一些人性的东西,让决策有着可靠性的同时也更加的人性化。
就像在新冠时期,通过大数据的读取,我们生成了健康码,在需要人人通过绿码出行的同时,却有部分没有手机不会用手机的老人的确存在没有号码的情况,在这种时候,数据就需要结合人性,而不能一味儿只认数字。
因为,数字最终是为人服务的。
外卖骑手的事件,或许只是一个引子。
因为这是一个宠大的群体,也是一个与众多数人有关的行业,所以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。
我见过一些外卖骑手,车子被偷,被撞,面对此情此景,很多的外卖男人又气又急,那一两千的车子,需要他们辛苦送多少单,才能这样三元五元的凑起来。换句话说,几天的辛苦全然白干了。
而这些真实存在的场面,是数字无法去计算的。
不论科技的进程催促着社会发展到什么局面,也无论当下人们的生活已经多么的智能化,但在我们身边,不可否认的,还是存在很多无法用数字去计算的东西,这些人或事,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包容。
数字,是为人服务的。
冰冷的数字是决策的依据,但不应该成为决策本身。
就算哪一天整个社会真正进入了机器人的智能时代,但人心底的那点温暖仍然是值得我们惦念的东西。